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眼病防治上海模式贯通专家和大众

来源:大众投资指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2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“上海模式”所根植的公共卫生眼病防治服务体系,凝结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(上海市眼科医院)几代人坚守“公益”和“防治”的实践和经验,尤其,在由许迅、邹海东率领的新一

“上海模式”所根植的公共卫生眼病防治服务体系,凝结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(上海市眼科医院)几代人坚守“公益”和“防治”的实践和经验,尤其,在由许迅、邹海东率领的新一代医护人员奋力拼搏下,他们将“预防、医疗、研究、教育”等多方连接,在顶级专家与普通大众之间实现“贯通”,不断推出眼病防治新举措,从而屡创傲人的成绩。

上图: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针对学生开展的“腕表行动”,运用腕表的定位功能、测光功能等,将孩子们佩戴手表参加户外活动的实时数据,及时传输到信息服务平台,这个调查研究项目,受到国际专家高度评价。

在眼病防治领域,有个“上海模式”,已成为“中国经验”乃至“亚洲经验”,赢得国际同行的瞩目和尊敬。“上海模式”所根植的公共卫生眼病防治服务体系,凝结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(上海市眼科医院)几代人坚守“公益”和“防治”的实践和经验,尤其,在由许迅、邹海东率领的新一代医护人员奋力拼搏下,他们将“预防、医疗、研究、教育”等多方连接,在顶级专家与普通大众之间实现“贯通”,不断推出眼病防治新举措,从而屡创傲人的成绩。

可以说,在人类眼病防治的近百年历史上,“上海模式”在阻击沙眼病传播、提高白内障手术完成率、预防和诊治黄斑病变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高度近视病变以及青少年近视预防等方面,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,也为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眼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前不久,记者再次探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(上海市眼科医院),他们的管理枢纽与门诊大楼隔街相望,而在上海江宁路一栋貌不起眼大楼的简陋办公室里,我恰巧遇见身为世界眼病学会(IAPB)常务理事的邹海东因无暇出席国际会议,正录制一段视频讲话,做起这项学术要务,邹教授举重若轻,撂下刚吃完的盒饭,抹一下嘴,便对着摄像机镜头发表了一段流利的全英文讲话。不期而遇这一幕,让记者暗暗感叹,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上海眼病防治成就,正是在这样一群人、一种精神的支撑下,于十分平凡的环境和岁月里实现的!

“阿拉上海”的城市文明

眼睛,是人的心灵窗口,也是放眼无限世界的“入口”。

当人们双眼如炬能够享受这一器官带来的美妙视域时,很少刻骨铭心地体会,一旦失去了视力,人生将变得多么艰难。现当代历史上,多少人因为双目不幸失明,在黑暗里摸索前行备尝艰辛,譬如民间音乐家阿炳、著名歌唱家安德烈·波切利、当代民谣歌手周云蓬等等。而导致眼睛——这两颗异常灵动的器官受到损伤乃至失明,除了战火、暴力、灾祸等意外因素外,在人类文明发展所处的不同的阶段,有着不一样的疾病致盲“杀手”。

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,“沙眼”是个令人惊惧的疾病,它一度格外猖獗,成为流行面广、易重复感染、会因角膜溃疡等并发症引致眼盲的冷酷“杀手”。有的地区,沙眼感染率高达总人群的50%以上,若一不小心感染了它而未及时寻治,便由最初的眼睛发痒、发干到迎风流泪、畏光,再到角膜溃疡、浑浊、眼球干燥,可能从此深陷于黑暗。

下图: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上海眼病防治成就,正是在这样一群人、一种精神的支撑下,于十分平凡的环境和岁月里实现的。

1942年,“盖氏沙眼防治所”在上海应运而生,两个胸怀大爱之心的人士创办了这个以公共健康为使命的机构,专门组织力量与沙眼展开直接交战;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,这个机构延续了承担“公共眼防”的职责,先后更名为“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”和“上海市眼病防治所”。很长一段时期里,“沙眼”的致病原因可谓云遮雾绕,人类无法确知沙眼的病菌因何而起,但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上海眼防白衣战士,虽然一时找不到致病的源头,却看到了阻击疾病传播的路径,于是将战斗的火力点聚焦在阻击沙眼传染的路径上,提倡一人一巾一盆,用流动水洗脸、洗手,手帕、毛巾要经常洗烫等手段,“阻断传播”,从而将数以十万计的人们从沙眼传染的淫威下拯救出来,帮助他们避免了盲眼之灾。

查寻上海医疗卫生史,我看到,1960年代初,“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”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联手分离出沙眼的“沪114毒株”和“沪125毒株”,并成功研制了疗效显著的两种治疗药水,这是上海“眼防人”为阻击沙眼侵袭发明的“新式武器”,为当年上海市基本消灭沙眼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;也是在1960、1970年代,“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”每年组织发动对中小学生的沙眼普查,一旦发现“敌情”,立即采取各种隔离措施。

文章来源:《大众投资指南》 网址: http://www.dztzznzzs.cn/qikandaodu/2021/0722/1228.html



上一篇:守护幸福呼吸
下一篇:只做适合自己的运动

大众投资指南投稿 | 大众投资指南编辑部| 大众投资指南版面费 | 大众投资指南论文发表 | 大众投资指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大众投资指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