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大众投资指南》刊物宗[05/29]
- · 《大众投资指南》征稿要[05/29]
- · 《大众投资指南》投稿方[05/29]
- · 《大众投资指南》收稿方[05/29]
- · 《大众投资指南》栏目设[05/29]
从“接近问题”到“接近读者”:中国本土经济(4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(增加了两次“危机”) ,此后他的讲座和问答视频在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走红。《八次危机》也持续畅销,到2020年12月已经是第28次印刷。 中国本土经
(增加了两次“危机”),此后他的讲座和问答视频在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走红。《八次危机》也持续畅销,到2020年12月已经是第28次印刷。
中国本土经济学的畅销书开山之作,是经济学家薛暮桥的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》。
《卖桔者言》的繁体版1984年11月在香港出版,再版二十五次,印数约八万。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8年引入内地发行简体版,共印三万余本,一售而空。《书城》杂志曾在2000年8月刊登了一篇文章《卖桔者的回顾》,原为香港花千树出版社增订本的序言,张五常在其中提到《卖桔者言》是他卖得最好的书。至于其原因,他本人认为是它摆脱了学术体例的束缚,不“科”而“教”。
不过,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,在上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,如何在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发展商品经济这个问题意识,是主张改革的经济学家们共同持有的。当初,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》不是唯一对此进行阐释的新书。比如,卓炯在1981年10月出版的《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》(广东人民出版社)还开宗明义集中论述了商品经济。不同的是,这是一本论文集,呈现作者思考商品经济的历程,而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》是一本专著,站在改革节点回顾历史、提出问题和方法。经济改革前期的重点是在农村地区,实践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城市的经济改革只分布着一些零星式试点,到1984年才转为重点。在1979年初版中,薛暮桥已经论述了“不能勉强地去实行清一色的公有制”,到了1983年修订版,也即经济改革重点转向城市的上一年,他转而考虑国营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复杂性,在怎样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上继续往前走了一步,其看法是使这两种经济形式都成为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。
“通识”年代
1994年9月,《顾准文集》出版,印数上数万的经济学畅销书再次产生。贵州人民出版社初次发行三千,紧接着加量,到1995年9月第4次重印时,共计三万四千册,随即掀起“顾准热”。经济学家戴园晨在《经济研究》杂志1995年第1期刊文还提到身边朋友到书店已经很难买到《顾准文集》了。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。作者:罗东;编辑:李永博 李阳;校对:薛京宁。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。
再说回本土经济学畅销书。2007年1月,财经作家吴晓波的《激荡三十年》上册出版(中信出版社、浙江人民出版社),次年下册、合订本出版。《激荡三十年》通过文学式语言回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,刻画人物的心理、情绪和选择,这让当年的读者看到一种不一样的经济发展史写法。而其写作的主观性也受到一些争议。《激荡三十年》很快成为印数上百万的畅销书,在2009年由《长江商报》《成都商报》联合发布的“中国作家富豪榜”中,吴晓波以75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于第5名,高于韩寒、于丹等当年的畅销书作家。
“作家”年代
1988年3月,另一本经济学畅销书《卖桔者言》简体版面世。这是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一本文集,或者可以叫作短文集。《卖桔者言》是其中一篇,结集出版也取了这个书名。张五常是借用了明朝诗文大家刘伯温的《卖柑者言》,只不过把“柑”换成了“桔”,这是因为他跑到香港街巷叫卖桔子,获取经济材料。他的短文让内地读者看到,原来,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叙事还可以如此另类,并且充满“反叛”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某种趣味性。
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在当年是“专家式畅销书”的典型模式,把作者作演讲或思考状的照片作为封面大图,并附上关键词和推荐语。之后,这种夸张的模式就不多见了。
然而,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能在大众阅读领域产生影响力的经济学读物却是稀缺的。一方面,经济学研究主要还是通过论著、报告表达。另一方面,即便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学家,往往也是因为他们的观点——如对某个热点问题发表经济学意见——而不是因为他们关于观点的论述。换句话说,经济学家可以快速表达他们的经济学看法,却不太容易传播其“经济学分析”(借用约瑟夫·熊彼特的概念),无法让读者了解这些看法究竟是怎么得出的。读者也并无可能和兴趣去搜索专业论文翻看。许多“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”的误会也就产生了。
文章来源:《大众投资指南》 网址: http://www.dztzzn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4/1528.html